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师专 > 正文

【山西晚报】运城书香 源远流长
2018-04-02 09:44:49   来源:sxycsf   

运城书香 源远流长

(前言)河东初级师范学堂,山西省运城师范学校的前身,创建于1905年(清光绪31年)9月,校址在明代御史李日宣为理学家曹于汴讲学而设立的宏运书院。1902年,河东道尹吴匡遵令改宏运书院为宏运小学堂。1905年,始建河东初级师范学堂,以陈际堂为首任监督,任职约一年,书写“乐善为师”四个大字,由石匠刻在石条上,镶嵌于二门上,并将宏运小学堂更名为河东初级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堂。

运城市西北约5公里处的盐湖区大渠办事处后院,有一座两层的砖石建筑,建筑四周有水池围绕,中间有小路可进出,整座建筑古朴、大气、典雅、庄重,这座建筑就是运城著名的河东书院藏书楼,为明正德九年(1514年)修建。
  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也是河东书院旧址所在地,藏书楼是河东书院唯一保存至今的建筑。河东书院藏书楼2014年被修复一新。
  据史料记载,河东书院藏书楼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藏书上千册,可见当时书院的规模,而作为一个盐务使司这样的低级衙门创办的学习机构,能够有如此规模,可以想象当时河东运城区域的办学、崇文尚学风气之重。
  运城市河东盐业博物馆原馆长、运城市河东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竹林对运城的盐文化研究多年,对运城的经济文化发展同样有着深刻的了解。李竹林告诉记者,运城盐池兴于明代,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当时盐务专学——运学的兴办发展和河东书院、正学书院、宏运书院的创立,这些书院创造了一个办学育人的良好环境,为如今运城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天下运司有五,唯河东有专学。在盐务专城设置盐务专学,在当时全国的各大产盐区也是一个创举。

(修复一新的河东书院藏书楼)

1 “运学创办比运城建城还早

运城河东人崇文办学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史料记载,元大德三年(1299年),盐运使奥屯茂创建运城盐务专学,名为运学。作为盐务专学,运学并不是以培养盐务专业人才为目的的学府,它只是一所由运城盐务官府创建,以接纳盐商、盐丁子弟入学就读的普通学府。
  运城城市的建立实际是在元至正年间,盐运使那海俊德主持河东盐政期间。但是,奥屯茂创建运学却比运城建城早42年。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运城的前身——路村(也叫潞村)很早就已经成为盐务衙门驻地所在,到元大德年间盐运使奥屯茂主持河东盐政时,实际盐务衙门已经在此处设立了70年左右。
  虽然路村当时还未建城,尚是一个弹丸小镇,但其规划建设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商业经济也有了一定发展,由盐运使司来创建盐务专学已具备了条件,也客观适应了从事盐生产、运销商人子弟的读书、进仕的需要。运学建立前,从事盐业的商人子弟都是就近在地方州县学宫里读书,运学建立后,他们就有了自己的学宫。元代建立的运学,到明代初期由于战乱停办,一直停废了70年,才得以重兴。
  据史料记载,明代的运学规模原基东西阔50步,南北长189步,计地三十九亩三分有奇,中为大成殿,殿前东西两庑。又前为戟门,门外左右分别为名宦乡贤祠,泮水流其中,棂星巍其上,殿后为明伦堂,又后为敬一亭,东为崇圣祠,又东为尊经阁。为仰德祠,为射圃,观德堂。元代时就有人曾夸运学他郡庙宇之冠,以明时的规模来推测元代的情况,这个赞誉应该是担得起的。

2 明代曾兴办三所大型书院

李竹林告诉记者,明代出现了兴办书院的高潮,除恢复了元代创办的运学外,还先后创建了三所大型书院。
  最大的也是一直保存比较完好的当数河东书院,初名育才馆,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巡盐御史张世隆创建。河东书院历经60余年而不衰,到明万历年间还一直存在,待到张居正当国,议毁天下书院,御史李延观以院内祀尧舜禹三圣,急改为三圣祠,得免。万历十三年(1585年)更名为崇圣馆,十六年(1588年)乃更名。李延观是万历三年(1575年)和万历六年(1578年)任河东盐运使的。毁天下书院是在万历六年,到万历七年春,诏毁天下书院。李延观听到毁书院的消息后,采取了对应的措施,他在保存河东书院的事情上,机智可嘉。
  另外一家大型书院为正学书院。史料记载,运城门内旧有正学书院,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余光所建,后改为东察院,即今之万寿宫也。正学书院建立时间晚于河东书院21年,在它建立44年后,正赶上张居正毁天下书院,与他同时存在的河东书院因得到三圣之庇护而保存下来,但正学书院没有免除被毁的命运。
  宏运书院在运学东……明天启三年(1623年)御史李日宣创建。宏运书院,创建时间是在张居正毁天下书院40多年后,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个书院并没有保留下来。
  李竹林告诉记者,除了这些大型书院之外,当时的运城还建有许多名为社学的启蒙学堂。史料记载,运城向有养蒙之地五,统名社学,而东西南北之分,以便小子就近求师。综上看来,运城以一盐务专城,先后建立了如此众多的学宫、学院、社学,这是当时的州、县市不能比拟的,可见,当时运城教育事业非常发达。

3 冒充盐商子弟入运学一度盛行

运学的建立是以教诸商子弟为目的,有记载称,必须系行盐子弟方准考试,其民籍童生不得混入冒考。即商籍子弟亦不得滥考。民籍如有冒滥通融,送考之盐官,地方官收考之学臣,均有处分,例至严也。按照当时朝廷的有关规定,盐务专学招收的必须是盐商子弟,其他商民子弟都不在招收之列。
  李竹林说,虽然规定如此,但因为运学学宫教学成绩等各方面都优于其他学宫,实际当时许多不是盐商子弟的人都纷纷篡改籍贯来运学参加入学考试。据清代书法家励宗万的书中记载:只因河东当日修理盐池禁墙堤埝等工,原系蒲、解二州并临、晋、荣河、万泉、安邑、夏县、平陆、芮城、垣曲、闻喜十二州,县旧有额设盐丁子弟许入运学考试。继因额设盐丁修筑无力,遂招募十二州,县旧有额设盐丁子弟许入运学考试,缘是,而无因之民籍童生,亦纷纷篡改入册,此冒滥之所自来也。”“运学是为行盐子弟而立,而后引起冒滥行为,励宗万的记叙是真实的。
  由此可见,当时运学在河东运城一带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绝不亚于现在家长对重点学校的崇拜。采访时,李竹林笑呵呵地说,运学在当时就是河东地区重点中的重点

4 “运学教授的品级相当于县太爷

据清代盐书记载:运学”“设教授一名,训导一名。教授正七品,俸银四十五两,坐安邑县养禀一百两,在本司公务项下动支
  李竹林解释说,运学教授的品级和当时朝廷命官县太爷一样,足见运学当时被重视的程度。当时运学在社会上已有相当的地位,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运学的经费列入河东盐运使司公费项下开支。
  李竹林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运学的创办经费,还有学田和募捐两种形式。运学的学田由明万历年间盐运使林国相创建,将一些土地划归运学学宫所有,然后租给农民耕种收地租,所收地租全部归运学使用。另外一种就是由官僚、盐商、士绅捐募银两,以供运学经费的不足。
  到清光绪年间,由于废除科举,维新变法、洋务运动的影响,运学改名为河东商学。与此同时,设立在运城的其他书院也相继改变了名称,有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八年到三十一年(1902-1905年)先后将河东书院改为河东中学堂,为升入省城大学堂之预备。宏运书院改设河东初级师范学堂,分简易、完全两科,以养成各属教员,暨升入省城优级师范为宗旨……”运城原有的属于启蒙教育之社学,由于经年既久,敷衍者多,所以,随着形势的发展也有所改革。河东道吴匡归并原有义学(即社学)为东西两路初等小学堂。河东道陈际堂添设中路小学堂,分延国文、科学教员,俾有普通知识,为升入高等小学之预备。与此同时,河东道陈际堂于成立各学堂外,另设警察讲习所于守备旧署,饬道属州县各选送品行端正、乡望素孚之士绅数人,到所研究警察法政,仍分简易、完全两科。毕业后派令各回原籍,将团练该办巡警……宣统元年(1909年),附设初等实验学堂于其中,先从桑蚕专科入手,以官商园二区为试验场。这也应该是在那个年代最早的警察学校和技工学校。辛亥革命后,因为学生多、办学质量好,由河东书院为前身的河东中学堂改名为山西省立第二中学,运城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也诞生在这个学校。1934年,山西省立第二中学更名为山西省运城中学
  李竹林说:如今的运城能够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民能有如此崇尚读书之风,与从元代开始一直持续到如今的兴盛办学、崇文尚学有着直接关系。

上一篇:【山西青年报】“校园招聘服务周”搭起就业平台
下一篇:《运城日报》运城师专将全民技能提升工程纳入学校就业工作体系

© 2017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晋ICP备07005294号 | 晋公网安备 14080202000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