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晨光记忆 > 正文

寻找最美师专人(记我校驻庙后村第一书记李志涛)
2017-08-01 22:32:49   来源:sxycsf   

寻找最美师专人
记我校驻庙后村第一书记李志涛
【题记】解主任说完“我说了不算,你随便到村去问”。最终,随机的调查收获了如潮好评。
引导与示范去更换村民大脑中的“芯片”,去提高适应和应对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扶贫才是扶贫的“战略路径”。
人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而有了盼头才会有信心,才会有对明天的预期,才会消弥对未知的迷茫和犹豫。精准扶贫,“有钱花”很重要,但“有盼头”才是目标。
这是我校驻万荣县万泉乡庙后村第一书记李志涛两年来帮扶工作的真实写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庙后村第一书记李志涛

中共党员,美术系系主任李志涛,2015728日,带着“第一书记”的名头,走进了万荣县万泉乡庙后村。“我第一次见到李书记,就注意到他的腿有问题,他还是个需要别人照顾的人。而且扶贫单位是学校不是有权单位,更觉得没戏了。”村党支部书记解建勋告诉记者。“可是这次我看走眼了,现在庙后村不但整体脱贫更是华丽嬗变,”
从“路”到“水”,庙后村的“民心战争”
“先要让村民对党、对村干部更加信任,只有村民相信你,才会听你的话,才会有产业调整的成功。”李志涛说。
庙后村长年受困于水,耕地因机井年久失修出水量不到五分之一,大量耕地无法正常浇灌,吃水也靠从别地拉运。村民们为水排队、争吵、殴斗,甚至正下着雨也要浇地,因为“好不容易轮到自己浇了,如果雨没下透又错过了这一轮脸就颠了”。李志涛从水务部门争取来资金,为村中的两口机井更换了新水泵,浇地正常了。他又申报项目,取得25万扶持资金,将自来水引入村民家中。
村里有1600多亩耕地,但几乎没有像样的田间路,两个小三轮会车,都能把其中一辆挤到地里去。去年地里收葱时正值雨季,道路既狭窄又泥泞,翻车屡屡发生。李志涛争取来扶贫资金,将6公里田间路拓宽到了4米,又铺上石子。现在村民下地干活,一脚油门,车轰轰轰地就开到了地头。为了发展村里的大棚产业,李志涛又申请了25万元的扶贫资金,为村里新修了一条循环路。
随后,他协调来资金,投资15万元在村中新建了一个村级卫生活动室,改善了村里的医疗卫生条件……
这几件事做下来,李志涛赢得了民心。
从“实”到“虚”,庙后村的“战略扶贫”
庙后村很小,只有249户人家,其中就有60户是在册贫困户。如何脱贫,是摆在李志涛面前实实在在的难题。
村里的传统主导产业是杏树,种植面积较大,但因树龄老化品种退化原因近年来已无法保证收益,其他的比如苹果、大葱等种植面积过小形不成气候,村民整体经济状况不佳。
李志涛进村之后,经过入户调查,了解市场行情,参考周边村子的产业特征,又结合全乡的产业布局,最终决定在村中发展大棚蔬菜项目。
几个月之后,大棚就有了收益,每个大棚的纯收入都在一两万元。作为村主干带头示范进行产业调整,解建勋还被邀到全乡大棚产业推广会上介绍经验。到第二年,该村的大棚已经发展到了35个。根据规划,今年的发展目标将是五六十个。

2016年,29户贫困户通过新建蔬菜春秋棚实现脱贫,每个大棚的收入高的达到两万元以上,低的也在1.5万元以上。剩余的30户贫困户通过在棚里打工挣钱,人均收入全部超过3100元的国家最低收入标准。至此,通过大棚蔬菜这个产业,庙后村实现了全员脱贫。
在两年的任期里,能给村里留下一个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保证村民在一定时间里维持不少的收入,第一书记的工作按说就算圆满了。但李志涛对这样的成绩,只打出了60分。
他说:“项目和产业只是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帮村民提高意识、更新观念才是目的,只有这样村民们才能稳定脱贫。”
李志涛说这话源自于庙后村的历史。
庙后村也曾经富裕过。该村的传统主导产业是杏,村里的杏市场一度火爆到吸引了全县各个乡镇甚至周边县市的村民前往销售。
“以前的杏产业火过,如今败落了;现在的大棚产业也火,但能一直火下去吗?”李志涛明白,没有不变的市场,只有让村民真正树立竞争、学习、创新的意识,不断提高应对市场的能力,才能使大棚产业一直火下去。
为此,李志涛在发展大棚项目之余,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村民意识之上,遇到村民有好的创意或新的突破,他就大加称赞,并极力创造条件促成更大的突破。
122日,大棚栽种技术培训班在庙后村举办。这个由李志涛等人费尽心力争取的培训机会,原本放在县城举办,但因为好多村民嫌路远不愿去,又经过协调改到了村里。
“这不怨村民,他们学习意识的提高会有一个过程,等到什么时候只要有学习机会路再远他们也愿意去的时候,我们这个永不返贫的项目才算真正建起来了。”李志涛说。
从“静”到“动”,庙后村的“激情嬗变”
进入村中,和贫穷一样让李志涛备感压力的,就是人们对集体事务的冷漠,以及如死水般泛不起半点波澜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搞基础建设,推广脱贫项目,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百姓们感觉更幸福,这样的死气沉沉,怎么能感觉到幸福呢?”李志涛问着自己。
建阵地、搞活动、聚人气、提心气……李志涛从文化建设着手,实现着庙后村风、民风及未来的“激情淬炼”。
20151020日,是重阳节的前一天。
当天,李志涛带着好不容易争取到的价值5000元的书柜、报架、桌凳等,又一次赶往庙后村。在路上,他对自己发狠:“明天就是重阳节,一定要把老年活动中心给弄好,当作礼物送给全村的老年人!”
村委会倒是有两间空房,但因为工程款未结清,多年来一直被债主的一堆杂物占着。那天,李志涛与村委主任解会林又一次来到债主家中,磨破嘴皮,总算说服债主同意搬出杂物。李志涛组织几名村民,一起清运杂物,摆上带来的象棋、扑克、报架、书柜等等物什,一直忙到深夜才完。
第二天,面对着变魔术一般出现在眼前的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瞪大了眼睛,也过了一个舒心的节日。

很长一段时间,庙后村都没有集体活动,以至于2016年春节村里想闹个社火,竟然连一个锣鼓都没有找到。
怎么办?有的村干部想让学校捐赠上一套。但李志涛考虑,这是培养村民参与集体事务的一个好机会,也是培育村民凝聚力的“磨刀石”。他建议:号召村民捐款。
大部分村干部心中都打鼓,捐款闹社火?这在不久以前开会都还叫不到场呢,你还想从村民口袋往外掏钱?
李志涛在村民大会上讲了一次,村干部又在喇叭里发动了几次,募捐就启动了。村民们的举动几乎令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他们都很积极,最多的捐了1200元,最少的也捐了100元,仅仅12天,全村249户人家就捐了3万多元。
村里用这笔钱在重阳节给老年人搞活动买礼物,又购置了锣鼓、衣服等文体装备,剩下的1万多元村里交付专人保管。
2016年的春节,在许多村民印象中,都是近年来少有的热闹。新购的锣鼓美美的敲了好几天,村里组织的广场舞队伍在全县比赛中夺得了第二名。村里还组织了3场篮球赛。
就在这样刻意的培植下,村民们渐渐开始并越来越习惯关心村里的集体事务了,越来越多的人对村里如何发展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议。
“只要提振了村民的心气,村中有了凝聚力,大家都愿意深度参与集体事务,庙后村的发展就会有长久的动力,庙后村才会永保激情和活力!”李志涛说。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中文系党支部李都荣:把初心和使命牢牢写在战“疫”一线

© 2017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晋ICP备07005294号 | 晋公网安备 14080202000132号